
沉思录是(古罗马)马可·奥勒留创作的哲学类小说,阅读提供沉思录部分章节免费在线阅读,此外还提供沉思录全本在线阅读 我的 我的书架沉思录 (古罗马)马可·奥勒留更新时间:2025-11-06 沉思录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它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本书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译者:陈显英 上架时间:2025-11-06 出版社:企业管理出版社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第
订阅整本作品信息目录(25章)玛克斯的《沉思录》是古罗马斯多亚派哲学最后一部重要典籍玛克斯并不曾努力建立哲学体系,所以在《沉思录》里我们也不必寻求一套完整的哲学
《沉思录》写于奥勒留担任罗马帝国皇帝期间,战乱不断、灾难频发的时代环境促使奥勒留经常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全书对富贵名利、社会责任、道德修养、存在与死亡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式思考。字里行间凝聚着智慧、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对于提高个人修养、促进社会和谐以及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较高的价值,可以起到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拯救灵魂的作用。 [][收起]立即阅读加入书架手机阅读扫一扫下载客户端 目录(55章) 作者简介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公元121—180年),著名的 帝王哲学家 ,古罗马帝国皇帝,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
沉思录是(古罗马)马可·奥勒留创作的哲学类小说,阅读提供沉思录部分章节免费在线阅读,此外还提供沉思录全本在线阅读 PREFACE 2400年前,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表达了他 以哲学治国 的美好理想。他认为,唯有精通哲学的人做一国之主,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否则国家将永无宁日。 纵观人类历史,确实有一个人符合柏拉图理想中的人物原型,那就是本书的作者—— 帝王哲学家 马可·奥勒留。 公元121年,马可·奥勒留出生于罗马的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自12岁起,他开始学习哲学,并期盼将来能成为像苏格拉底那样的大哲学家。然而,5年之后,他却阴差阳错地
《沉思录》这部写给自己的书,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大部分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的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常常讲到一个人身外和身内的神,讲到身外的神(或者说宙斯)把自身的一部分分给了人的理性灵魂(即身内的神),人凭内心的神,或者说凭自己支配的部分,就能认识身外的神,就能领悟神意
免费试读加入书架投推荐票手机扫码读本书支持多音色听书订阅整本作品信息(26章)《沉思录》的作者是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沉思录是(古罗马)马可·奥勒留 爱比克泰德创作的哲学类小说,起点中文网提供沉思录部分章节免费在线阅读,此外还提供沉思录全本在线阅读。起点中文网为您创造沉思录无广告、无弹窗在线阅读。 都市游戏历史更多登录注册消息(0)充值个人
开始阅读书籍信息目录(14章)最新章节沉思录是(古罗马)马克·奥勒留创作的哲学类小说,阅读提供沉思录部分章节免费在线阅读,此外还提供沉思录全本在线阅读。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公元121—180年) 思想家、哲学家,毕业于萨利圣学院,罗马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马可·奥勒留在希腊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都有极高成就,尤其是在哲学方面,是著名
沉思录是(古罗马)奥勒留创作的哲学类小说,阅读提供沉思录部分章节免费在线阅读,此外还提供沉思录全本在线阅读。 梁实秋 自古以来,有操守有修养的哲学家历代都不乏其人,位居至尊、叱咤风云的皇帝也是史不绝书的,但是以一世英主而身兼苦修哲学家者则除了马可·奥勒留外恐怕没有第二人。这位1800年前的旷代奇人于无意中给我们留下了这一部《沉思录》,我们借此可以想见其为人,窥察其内心,从而对于为人处世律己待人之道有所领悟,这部书不能不说是人间至宝之一。与这部书同一类型差可比拟的应推15世纪德国僧侣学者托马斯·坎佩斯(Thomas Kempis)所著之《效法
沉思录是(古罗马)玛克斯·奥勒留创作的哲学类小说,阅读提供沉思录部分章节免费在线阅读,此外还提供沉思录全本在线阅读。 梁实秋 自古以来,有操守有修养的哲学家历代都不乏其人,位居至尊、叱咤风云的皇帝也是史不绝书的,但是以一世英主而身兼苦修哲学家者则除了玛克斯·奥勒留外恐怕没有第二人。这位1800年前的旷代奇人于无意中给我们留下了这一部《沉思录》,我们借此可以想见其为人,窥察其内心,从而对于为人处世律己待人之道有所领悟,这部书不能不说是人间至宝之一。与这部书同一类型差可比拟的应推15世纪德国僧侣学者托马斯·坎佩斯(Thomas Kempis)所
《沉思录》是当下人们极为关注的一部作品,上至首脑,下至百姓;从学术界到大众阅读领域,无不对这本书赞誉有加《沉思录》会使读者在阅读中直视内心,直视人们的精神和灵魂,使劳碌的心灵获得慰藉。